当前,数字技术迭代推动全球经济进入“场景驱动”新阶段,“场景”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、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。面对传统产业要素固化、协同乏力、价值同质的发展困局,场景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。本文通过构建场景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,系统分析四大环节十大类核心人才图谱,提出三大学科创新体系及跨学科协同路径,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。
一、场景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
(一)基本概念与特征体系。场景全生命周期包含设计、投资、建设、运营四大环节,通过“需求定义—要素整合—生态协同”实现价值转化。这一过程具有要素协同性、空间边界性、价值生成性、需求导向性四大特征。例如文旅领域通过“生态保护+文化体验+旅游消费”实现要素协同,金融领域通过“线上智能投顾+线下财富沙龙”突破空间边界,制造业通过“工业互联网+设备租赁+运维服务”创造增值价值,服务业通过持续迭代优化“会员优惠+个性推荐+售后跟进”服务体系。
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(图源:新华社 李一博 摄)
(二)三大应用理论体系。一是场景生产力理论适用于区域层面,通过生态、文化、科技、流量、制度五大要素协同整合区域资源。某县域成功打造“生态农业+文旅体验+电商销售”场景,体现了该理论的要素整合优势。二是ECHO理论适用于产业层面,通过环境、文化、技术、人本、运营五大要素耦合提升产业效能。某制造企业构建“数字化生产+人性化管理”体系,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。三是“小而美”锚帆桨理论适用于企业层面,通过文化锚定、技术赋能和协同运营构建企业场景体系。某科技初创企业形成“细分市场服务+快速产品迭代+合作伙伴协同”模式,实现了差异化发展。
(三)区域协同实施路径。采用“顶层统筹—中层落地—底层执行”三级路径:顶层以场景经济学明确区域定位,如山区县域定位“生态康养+文化旅游”;中层运用ECHO理论设计实施方案;底层通过场景工程学实现数字化落地。某农业园区通过该路径成功建设智慧农业系统,实现了精准管控。
成都邛崃市平乐镇的花楸村(图源:看见邛崃)
二、四大环节十大类核心人才图谱
(一)设计环节人才体系。一是场景设计师。其作为战略设计者,负责定义场景整体框架。在制造业智能工厂设计中,成功规划“生产互联+设备调度+质量监控”体系,展现了系统规划能力。二是场景策划师。其作为价值挖掘者,负责挖掘场景特色和整合资源。在招商场景策划中,成功设计“产业集群招商+政策扶持+配套服务”方案,体现了资源整合能力。
(二)投资环节人才梯队。一是场景架构师。其作为价值模型构建者,设计场景价值逻辑。在金融投资场景中,成功构建“智能投顾+风险控制+客户服务”价值模型,展现了跨领域整合能力。二是场景投资分析师。其负责风险评估和价值判断。在文旅项目投资分析中,准确评估“景区开发+配套服务”可行性,体现了专业研判能力。三是场景风险评估师。其专责风险防控。在金融信贷场景中,制定“贷前审核+贷中监控+贷后处置”全流程风控方案,展现了风险管控能力。
工行浙江湖州分行支持当地竹产业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(图源:新华社 蓝三峰 摄)
(三)建设环节人才团队。一是场景项目管理师。其统筹建设全流程。在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中,成功协调“设备采购+系统搭建+人员培训”各环节,体现了统筹管理能力。二是技术集成工程师。其负责技术系统实现。在农业智慧种植场景建设中,成功搭建“物联网传感器+数据管理平台+自动灌溉系统”,展现了技术整合能力。
(四)运营环节人才配置。一是场景主理人。其作为全维度管理者优化用户体验。在金融财富管理场景中,通过“用户分层+个性化服务+活动策划”提升客户满意度,展现了综合运营能力。二是场景创客。其作为创新供给者迭代产品服务。在营销场景运营中,根据用户反馈开发“定制化推广方案+互动营销活动”,体现了创新应变能力。三是生态合伙人。其提供战略资源支持。在文旅项目运营中,成功引入文旅集团资源打造“全域旅游联动”体系,展现了资源整合能力。
三、三大学科创新体系建设
(一)场景经济学学科体系。立足新文科跨学科融合要求,构建宏观理论层。通过“场景思维”统领三大价值创造规律,设置价值流动与区域场景规划学、场景连接重构与投资金融学、场景定义价值与文化叙事学三个二级学科。某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场景规划项目,为山区县域设计“生态康养+文化旅游”方案,有效推动产业转型。
(二)场景创新经济学学科体系。遵循新商科实践导向,搭建中观机制层。构建“场景三力”动力机制,设置场景引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学、场景力与要素集成学、场景生产力与创新创业学三个二级学科。某商学院组织学生为服务企业设计“线上预约+上门服务+会员运营”机制,帮助企业实现用户增长。
重庆涪陵红酒小镇是康养场景(图源:美心红酒小镇度假区)
(三)场景工程学学科体系。契合新工科技术融合要求,夯实微观工具层。遵循“解构建模—需求洞察—技术融合—验证优化”实践流程,设置智能场景系统架构、沉浸式体验工程、场景精益建造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。某工科院校建立“场景技术实验室”,为农业企业搭建“物联网监测+数据分析+自动管控”系统,助力提升种植效率。
四、跨学科协同实施路径
(一)平台体系建设。搭建“场景创新实验室”,引入真实产业场景项目,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项目驱动学习。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提升人才实践能力与学科产业适配性。
(二)生态系统优化。建立“产业导师联盟”,引入各领域一线从业者参与教学。设立微专业体系,适配十大类人才细分需求。通过持续调研和反馈,动态优化学科体系与教学方法。
(三)质量保障机制。建立“价值创造”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,将项目成果和产业贡献纳入核心指标。开发多维能力评估体系,形成“学科融合+产教协同”的持续改进机制。
北京园博园里身着戏服的机器人与孩子握手互动(图源:中国文化报)
综上所述,场景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为破解传统产业困局提供了系统方法论,十大类核心人才图谱确保了场景创新的落地实施,三大学科创新体系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。未来需要持续强化“产业—教育—人才”协同生态,动态优化理论体系、更新人才标准、调整教学内容,培养具备场景驾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通过理论、人才、学科的三维协同,为推动场景驱动型经济发展、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能,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。
作者简介:陈献春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。
来源:中国旅游景区协会